中国古代香氛简谈

图6-1.jpg


中国人用香的历史也很悠久,芳香植物很早就被古人用来香体、辟秽、改善环境。而且寺庙中都会用香或者焚烧松枝。早期用香的方式相对比较简单,有时就是直接插戴香草。屈原《离骚》诗中即称:"扈江离与辟芷兮,纫秋兰以为佩。"意思是将江离芷草披在肩上,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,这就是战国时流行的一种插戴香草风俗。

古代人也喜欢将香草采摘阴干后,装进小口袋里,做成香包,就是我们所知的"香囊"。到了汉代就大面积的开始流行熏香,唐宋时,香品的品种越发丰富,如香粉、香丸、香饼、香膏等合成香品都已在民间使用,有的专门用来香体,有的专门用于香口(去除口臭),有的专门用于改善空气质量。

咱们中国人正儿八经开始用香氛,应该是在唐末,古人又称香水为"花露"。明清时,贵族女性使用进口香氛更为普遍,那时候经济繁荣,与欧洲的贸易往来频繁又方便,所以很多欧洲的香氛得以运送到中国。相传当时明朝后宫的佳丽们,在洗澡后流行用"古剌水"擦身,"古剌水"就是蔷薇露,而且沐浴时也要用香品,以便让身上散发出芳香气息,古人也重视"香气养性"的观念。这种观念一直到现在都被人津津乐道,明王象晋在《群芳谱》中称:“香气能疗人心疾,不独调粉为妇人面饰而已”。也就是说古代的人,早早的就懂得用芳香来改善情绪,用香气来改善身心。